四野战史3 八路军、新四军一部挺进东北。 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编成

发布日期:2025-06-24 03:38    点击次数:66

一 、各解放区迅速抽调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

为贯彻落实“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中共 中央军委于1945年9月下旬以后,向各战略区连续发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既深刻阐明进军东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就行动方式、名义等问题作 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中共中央指出:向东北和冀东进兵及运送干部是 目前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对我党及中国人民今后的斗争有决定性 的作用。由于国民党军正在加紧向东北运兵,而苏军不久即将撤走,因 此在目前是时间决定一切,迟延一天即有一天的损失。各部队和各地干 部应寻找一切可能的道路立即出动。为避免暴露企图,中共中央要求所 有进军东北的部队不要声张,注意隐蔽。中共中央还指示,进入东北部 队如没有正式名义要组织大规模正规军是不可能的,可考虑用东北人民 自治军,或某某省自治军、省防军等名义。进入东北部队配置,应因地 制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散在各地的地方自卫武装;另一种是较集中 的武装,应布置在靠近热河、蒙古、苏联、朝鲜的地区。部队进入东北后应迅速摆开分散,大力发展壮大。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各中央局和各战略区立即行动 起来,组织部队和干部向东北进发。当时许多部队正在对日伪军展开大 反攻,驻地相当分散,接到命令后,立即收拢部队,进行紧急思想动员。 各部队认真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抗战胜利后的方针和部署的一系列重 要指示,明确全党全军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清挺进东北的重大战 略意义和紧迫性,破除“抗战胜利解甲归田”、留恋老区和家乡等思想障碍, 树立胸怀全局、 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正确观念,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做好出 发的各项准备。

山东军区在进军东北中肩负着艰巨任务。9月20日,中共中央致电 中共山东分局,指出:“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除 开各地派去之部队和干部外,中央是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 原则上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其他各地加以帮助,望你们全 力执行,任务是异常重大的。”10月25日,毛泽东致电刚由延安到达山 东的新四军军长陈毅、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山东军区副 政治委员黎玉:“山东应出之兵,请分别陆行、海运,下月必须出完,并 全部到达辽宁省,那边需用至急,愈快愈好。”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军区迅速调兵遣将,先后调集山东解放 军第1、第2、第3、第7、第6师及第5师一部,警备第3旅,另两个 支队,近6万人,分批开往东北。开进情况是:

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在接到中共中央9月11日命令后,率领 山东军区司、政、后机关部分干部和部队1000余人,从蓬莱县滦家口渡 海到大连登陆。月底,萧华到东北局报到,部队于10月初全部到达安东 地区。此后,山东第1师师长梁兴初、政治委员梁必业率所部7500人, 从陆路进军,于11月21日进至锦州以西地区。山东第2师师长罗华生、 政治委员刘兴元率所部7500人,乘船从海路于10月30日在庄河登陆,11月上旬到达沈阳以西地区。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率领的山东第3 师和鲁中警备第3旅共1万余人,于11月中旬渡过渤海,12月初到达辽阳、 鞍山地区。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第5师师长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 庆率领的第5师2个团、第6师3个团,共1万余人,从海路登陆辽东 半岛,于10月24日抵营口地区。渤海军区司令员兼山东第7师师长杨 国夫和渤海军区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各率3个团共1.2万余人,由商河出 发,途经冀东玉田,于10月下旬至11月初先后到达山海关、古北口地区。 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万毅率领的东北挺进纵队(由滨海 支队改称)3500人,分别从山东蓬莱县的滦家口出发,经五六天海上航 行,所属第1支队抵达辽宁省兴城县钓鱼台登陆,到东北局接受任务后, 进到吉林、辽宁边境的清原、磐石、海龙等县。10月初,第2支队继第 1支队之后登陆,经沈阳接受任务后,向长春进发。山东军区田松支队 1000人从海路登陆辽东半岛,于12月中旬到达牡丹江地区。山东军区司 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在周密安排和指挥大批部队挺进东北的同时,遵 照中共中央“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的电报指示,于10月24日 率山东军区直属机关、警卫部队和独立营共4000人,从山东临沂出发, 在烟台、龙口分乘6艘汽船渡海,在辽东半岛的貔子窝登陆,于11月13 日到达沈阳地区。

8月24日,林彪、萧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一行,乘 一架美国运输机从延安飞抵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拟赴山东根据地。9月 19日,中共中央电令林彪进至冀热辽军区之玉田地区,准备组织指挥冀 东决战。9月23日,林彪由濮阳北上冀东。由于东北情况紧急,中共中 央决定林彪及调冀东的部队立即转道奔赴东北。10月上旬林彪赶到山海 关,随即改乘火车,于10月28日到达锦州,29日到达沈阳。

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于9月23日接到中共中央军 委命令该师(下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3个特务团)开赴东 北的电报,立即部署部队北进。为顺利完成进军任务,黄克诚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决定部队全副武装开进,并令部队赶制棉衣。9月25日, 第3师第8旅副旅长胡继成率师侦察队,第7旅骑兵连,第8、第10旅 侦察队组成的先遣队先行出发。9月28日,黄克诚和副师长刘震、副师 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率第7、第8旅和师直人员从苏北淮安出发,第10旅 从胡集出发。10月10日,独立旅作为师后卫跟进。新四军第3师共3.5 万人,经山东、河北出冷口,于11月25日先后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地区。

抗战胜利前夕由陕甘宁边区挺进江南的南下第2支队(由第359旅 参谋长刘转连和副政治委员晏福生率领的第359旅留延安的留守部队, 及由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旅长文年生率领的警备第1旅组成) 共6300人,在河南新安县接到中共中央命令,立即停止南下,挥师北上, 进军东北。9月下旬,刘、晏部3300人从河南林县出发,向东北挺进, 10月底到达本溪、抚顺地区。10月下旬,文年生部3000人到达锦州地区。

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旅长黄永胜率领该旅第1团和教导 第1旅第1团共3350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000人,和由延安炮兵学 校政治委员邱创成率领的1069人,奉命于9月26日分批经晋北、察热 地区,于11月12日到达热河的阜新、辽宁的沈阳地区。由晋绥军区司 令员吕正操率领的晋绥军区第32团600人,于10月中旬到达沈阳。由 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曹里怀率第21团1500人,经冀中北进,于10月下旬 到达沈阳以西地区。

晋察冀军区派往东北的部队共1万余人。除冀热辽军区的第11、第 12、第13、第18、第 4 6 、第47、第51团和两个支队先期出关进入热河、 东北地区外,由冀中军区参谋长沙克率领的冀中第31团,周仁杰率领的 冀中第62、第71团,也于10月到达东北地区。随后,又调冀东第15团 到沈阳,担任东北局警卫任务。

各解放区调往东北的部队,总计约11万人。他们以坚强的毅力,克 服了时间紧迫、路途遥远、时近寒冬、衣单被薄、水土不服、医药匮乏、 供给不足等种种艰难困苦,胜利地完成了进军东北的光荣任务。

与此同时,抗联的武装力量得到较大发展,在吉林、长春地区建有 5个步兵团,2个骑兵连;在沈阳组建了工人第1团;在旅大地区组建了 两个警卫队;在北安、绥化、海伦、龙江各有警备军1个团;在松江地区 成立了4个警备大队;其他地区也发展了数量不同的武装队伍。为适应 新的斗争形势,保卫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10月,将东北抗日联军改称 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由周保中任司令。自卫军总计4万余人。

在主力部队奉命向东北进军的同时,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干部团,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日夜兼程进入东北。

继彭真、陈云等中央领导到达东北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高岗于10月从延安出发,乘飞机到邯郸,后经承德去东北,于11月20 日左右到达沈阳。除彭、陈、张、高外,先后陆续到达东北的中央委员 和中央候补委员还有:林彪、李富春、李立三、罗荣桓、林枫、蔡畅、 王稼祥、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万毅、古大存、陈郁、吕正 操、萧劲光等。这些领导干部到达东北后,有的主持和参加东北局的工作, 有的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职务,有的分赴各地区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各解放区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亦抽调大批干部开赴东北。其中,晋 察冀军区从军队、地方抽调1000余名干部组成25个团架子随军进入东 北。9月2日,张秀山率干部800余人,从延安出发,后到晋西北与林枫 干部团会合,组成1500人的干部团,在武装部队护送下,于10月上旬 到达东北地区。随南下第2支队行动的延安干部队共2000余人,也在南 下中途奉命随军进入东北。山东军区组成30个团架子6000名干部,分 批从海路和陆路随部队进入东北。遵照中共中央军委10月8日指示,原 拟回山东和华中的干部3000人,转而作为20个团架子的干部配备,从 华中地区转赴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组成25个团架子1000名干部,按中 共中央指示,集中一批走一批,由武装部队掩护,分期到达东北。至 1945年12月中旬,从各解放区调入东北的军事、政治、技术和地方干部共2万余人。从1945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大批部队和干部尚 未到达的情况下,东北局在把工作重点和力量摆在南满壮大力量的同时, 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分散方针,向其他地区派出一部分干部、部队,分 头开辟工作,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大地方武装,建立根据地。

关内各战略区,为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主力一部挺进东北,按照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分别在平绥路、平汉路和津浦路, 组织实施重大战役,阻止国民党军北进。1945年10月18日至12月14日,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指挥晋察冀军区3个纵 队,晋绥军区5个旅,共5.3万人,举行平绥战役,歼国民党军第12战 区傅作义所部1.2万余人,打破了傅作义部沿平绥路东进热察的企图。9 月10日至10月12日,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指 挥3个纵队,举行上党战役,歼国民党军3.5万余人。之后,又于10月 24日至11月2日,集中6万余人举行平汉战役,歼国民党军第11战区 孙连仲所部3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路,并沿平汉线运兵进 入华北、东北的企图。1945年10月18日至1946年1月中旬,新四军军 长陈毅和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黎玉统一指挥新四军第4、第5、第9旅和第7师,以及山东军区第8师等部,举行津浦路徐(州)济(南)段战役, 歼国民党军和日伪军3万余人,并控制了津浦路中段,从而掩护了山东、 华中主力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

在此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因无法通过陆路运兵,不得不依靠美国 驻华空军以飞机运送第92、第94军进驻北平、天津。

二 、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部队整编

1945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东北临时性军事指挥机关, 定名为东北军区司令部,对外不公开,暂以程子华为司令员,彭真为政 治委员,伍修权为参谋长,东北军区受东北局指挥。东北军区司令部成 立后,加强了对先期抵达东北各部队的指挥与协调工作,并以萧华率领的山东军区部分机关人员为基础,在安东成立东满临时指挥部,统一领 导由山东挺进东北的部队。

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与抗联统一组 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为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为第 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为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副司令,萧劲光为第 三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为副政治委员。11月2日,中共中央又批准 周保中为第三副司令,萧劲光改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伍修权为第二 参谋长。

为适应发展东北的需要,依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11 月至1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对进入东北的部队进行了整编和扩编。 原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在南满扩大的部队先后扩编成第21、第23、 第24、第25旅及1个支队和几个独立团,归冀热辽军区调进东北的第 16军分区指挥。第22旅与冀中军区调入东北的1个团,陕甘宁边区警备 旅2个团,教导第2旅1个团等部,合编成第22、第27、第30旅,连 同守卫山海关的第19旅和炮兵混成旅,统由李运昌领导的临时前线司令 部指挥。由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调入东北的各1个团, 扩编组成保安第1、第2、第3旅,归在沈阳成立的辽宁保安司令部指挥。 山东第5师2个团扩编成第3纵队,第6师3个团扩编成第2纵队,归 东满临时指挥部指挥。山东军区机关部分干部到达沈阳后,编入东北人 民自治军总部。渤海军区刘其人部3个团,于11月编成热河纵队第1旅, 后调入东北。原冀热辽军区进入热河的部队编成热河第2、第3旅,统由 冀热辽军区指挥。晋冀鲁豫军区调入的1个团扩编为第25旅。12月,东 满临时指挥部改编为辽东军区。其他到东北的部队,原番号不变。

在部队整编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武装和政权建设,东北人 民自治军于12月底组建10个军区,其编制序列是:

锦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辖第22、第27、第30旅和 炮兵混成旅,共约3.4万人。

辽宁军区,司令员张学思,政治委员白坚,辖第1、第2、第3军分区, 保安第3旅和警备团,约1.6万人。

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辖第2、第3纵队及3个支队, 共约3.64万人。

辽西军区,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陶铸,辖第1、第2、第5军分区 及保安第1旅和工人纵队,约1万人。

吉林军区,司令员周保中,政治委员林枫,辖东北挺进纵队,吉东 地区23个保安团,以及洮东军区,约3.8万人。

辽北军区,司令员倪志亮,政治委员郭述申,辖第146团及地方部队, 约1万人。

松江军区,司令员聂鹤亭,政治委员张秀山,辖哈东、哈西、哈南、 哈北4个军分区,约1.4万人。

三江军区,司令员孙靖宇,政治委员李范五,辖特务团、新兵团, 共2000人。

嫩江军区,司令员王明贵,政治委员刘锡五,辖讷河、泰来两个军 分区及警备第1、第2旅和洮南、扶余、安广3个支队,约8500人。

北安军区,司令员叶长庚,政治委员王鹤寿,辖3个旅,约8000人。

此外,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直辖山东第1、第2、第3、第7师,新 四军第3师,第359旅,鲁中警备第3旅,第25旅,共6 .83万人。至 1945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为27.49万人。

在整编工作中,各部队遵照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发出的《关于目前 部队政治工作指示》,深入进行动员和加强团结与纪律教育,澄清对时局 及党的方针、政策和军队任务等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克服部队中存 在的军阀主义、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倾向,使来自各战略区的部队及东 北抗联部队互相间的团结得到加强,干部、党员和政治工作人员模范作 用得到发挥,保证了整编工作顺利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